鋰電世界 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點摘錄如下:
市場端: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GW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GW以上;大力開拓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對項目實行備案管理,豁免發電業務許可,對不需要國家資金補貼的項目,如具備接入電網運行條件,可放開規模建設;在落實市場消納條件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各種類型的光伏電站建設。產業端:對不同光伏企業實行區別對待,嚴格控制新增產能,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完善并網運行服務,優先保障光伏發電運行,確保光伏發電項目及時并網,全額收購所發電量。嚴格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管理,按月結算電價及相關補貼;金融機構要繼續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
主要觀點:
1.光伏能源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明確。
政策中將分布式光伏的發電量,作為地方政府和電網企業業績考核指標。光伏產業作為全球能源科技和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確定。
2.裝機量規劃符合預期,偏重分布式:
年均10GW的裝機規模,與2012年底的會議內容保持一致,符合市場預期。據我們了解,35GW的最低裝機目標中,15GW為大型電站,20GW為分布式。其中大電站需“在落實市場消納條件的前提下,有序推進”,預計超裝的空間不大,符合我們的預期。分布式的商業模式進一步打通,由于項目開發的行政門檻較低,因此如果后續的補貼細則大幅提升,則分布式市場可能會超預期。
3.行業整合有望加快,龍頭受益,電站進入良性發展:
新增產能的技術門檻提高,在政策、信貸方面區別對待存量產能。龍頭企業將因此受益,行業也會加快走出底部。光伏電站并網不及時、限電、補貼滯后等問題會得到解決,使光伏發電項目的商業價值真正顯現。
4.配套細則將出,關注中歐紛爭與國內政策的對弈結果:
后續伴隨光伏補貼方案,行業準入門檻、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稅惠、補貼基金上調等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板塊仍具備消息面利好因素的支撐。但國內政策最終是否會超預期,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于中歐貿易談判的進展,存在不確定性。投資建議:建議關注有望在整合中受到政策支持的龍頭企業,及電站業務比重較大的公司:隆基股份,陽光電源,海潤光伏,航天機電。風險提示:光伏基本面復蘇的進度較慢,企業盈利能力短期內還很難回到合理水平;板塊的整體估值較高,在利好逐漸出盡后,中長期仍將向合理估值回歸;行業重組帶來的壞賬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