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國家審計署日前發布的審計結果顯示,近兩年國家推行的支持光伏發電的金太陽示范項目成為騙補的“重災區”,最高騙取額近6000萬。其中,漢能光伏及東營太陽能等兩家公司位列黑名單。
2011年和2012年,中央財政撥付了大量資金用于節能降耗和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其中,金太陽示范工程在這兩年中分別獲得了財政安排及轉移撥付的資金為25.87億元和55.62億元,兩年總和81.49億元,為所有撥付項目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用于“節能汽車推廣”的財政預算資金。
不過,審計署發現,廣東漢能光伏的10兆瓦發電項目多報了建設規模及裝機容量,違規獲得中央財政“金太陽”示范工程補助資金多達2637.25萬元,審計指出后,項目單位已經將資金全部歸還資金渠道。
但是廣東漢能光伏公司則有另一番解釋。該公司對媒體稱,這一10兆瓦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受廠區屋頂安裝、鋪設等條件限制,廣東漢能的廠區實際完成了5.18兆瓦,并已并網發電。而該項目的首批財政補貼資金3850萬元于2012年11月撥付至河源市財政局與廣東漢能的共管賬戶。由于廣東漢能廠區的屋頂未能滿足該項目10兆瓦的全部容量,廣東漢能于2012年12月將補貼資金2637.25萬元退回河源市財政局。
令人覺得奇怪的是,為什么廣東漢能在申報之初沒有意識到,這10兆瓦的項目,實際上是無法完全安裝至該廠區的屋頂?
通常情況下,一個大型光伏電站項目在申報之前,會經過一系列的測算,包括屋頂及鋪設條件、光照及未來該項目的發電量等,但廣東漢能仍未能解釋清楚,其為何在申報時和操作后,會有近一半的項目無法在該廠區完成。
昨日,記者一直撥打該企業電話,未能聯系到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而除了廣東漢能之外,陜西省榆林市榆神能源公司、東營光伏太陽能并網項目、安徽省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安徽省中電能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項目都存在騙補或違規問題。在企事業單位申請涉及“金太陽”及其他光伏類財政補貼的過程中,違規的方式包括多報建設規模及裝機容量、編造虛假資料及合同、不符合條件的項目向上申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