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失控的鋰電池
有望在7月公布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或將進一步加大鋰電池產業的產能過剩。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延長3年,原有的25個示范城市將進一步擴大;購車享受補貼將不再受示范城市區域限制,并且純電動車高達6萬元/輛的補貼維持不變,國產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車原有3000元/千瓦時的補貼標準則有望上調。
補貼政策還未正式公布,鋰電池及原材料生產企業已經聞風而動,在產能早已過剩的情況下,開始了新一輪的產能擴張。
鋰電世界CEO于清教介紹,從2012年底到2013年6月,受政策預期影響,鋰電池投資持續增溫,目前計劃投資的項目到2015年時,將形成超過高達50億安時的產能。
賽迪投資預測,2015年動力鋰電池將占鋰電池市場38%的市場份額,按照目前國產乘用純電動汽車一般裝備電池容量6000-8000安時計算,可以裝配23-30萬輛純電動汽車。
而Frost&Sullivan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乘用車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車和電動商用車總需求僅為12萬輛左右,需消耗鋰電池約9億安時。
在一些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補貼政策將刺激中國鋰電池產業在失控的危險中疾行。
疾速擴張
2009年1月,財政部、科技部出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財政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對純電動車補貼高達6萬元/輛,混合動力汽車最高補貼可達5萬元/輛。
2010年1月的一個公開論壇,時任工信部副部長苗圩為電動汽車描繪了一個宏偉藍圖,到2015年全國產量達到50-100萬輛。
2010年5月,財政部等四部委下發《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按3000元/千瓦時給予補助,實施時間為2010-2012年。是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城市增至25個。
補貼政策激發了中國鋰電池產業的投資熱潮。目前,中國鋰電池行業規劃產能已經達到50億安時,幾乎是未來5年預計市場需求的4-5倍。
潛在的產能過剩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中央補貼的基礎上還層層加碼。
杭州、深圳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對購買純電動汽車的用戶又增加了6萬元/輛的補貼。江西宜春則對鋰電企業所得稅進行返還,項目貸款實行貼息。
截至2011年,僅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企業就達到了200余家,產能達到全球市場總銷量的50%。鋰電池隔膜擴張則更為嚴重,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有關數據,2011年宣布投產的產能已經達到4.77億平方米/年,是國內市場需求的3倍,預計2015年產能為12億平方米/年,超過全球市場需求。
2012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累計超過50萬輛。在此規劃下,鋰電池產業掀起了又一輪的投資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