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購買的產品有質量問題,為了更好地維權,去質監部門檢測一下產品質量是一條良策。然而,市民朱先生近日到質監部門檢測自己電動車的蓄電池時,比產品價格高出近4倍的檢測費用卻阻斷了他的維權路。
朱先生的電動車才開了1個多月,但在充滿電的情況下電池的續航能力似乎不太好,達不到應有的速度。是不是蓄電池有質量問題?朱先生便帶著蓄電池來到位于新區的國家光伏質監中心進行檢測。工作人員細心地詢問了一些相關問題后開出了1000元的“體檢”價格,檢測時間需要3-15天。“買個新的只要200多元,檢測一下要1000元?”在這看來很不劃算的價格和并不短的檢測時間下,朱先生只好作罷。據了解,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雖然面向社會開放,接受市民個人送檢樣品的檢測,但目前真正通過這一渠道維權的市民很少,甚至不到整個送檢樣本的5%,而高昂的檢測費用則是令送檢市民望而卻步的重要因素。檢測費用跟商品價格相差為何如此懸殊?無錫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蔣南清說,產品的價格和檢測費用不能進行同等比較。例如一瓶醬油在超市二三元就能買到,但檢測卻需要用一周時間來發酵、培育細菌等,檢測一次的費用要幾百元。另外,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收費的項目和收費的標準都是通過物價部門核準的。
一雙皮鞋600元,為鞋底斷裂做檢測要花500元;一輛汽車20萬元,做一次發動機檢測要上萬元……去年年底,本報曾連續報道過高昂檢測費嚇退維權市民。另外,檢測往往是破壞性檢測,檢測過后能不能找到“答案”是未知數,即便是司法程序中需要的檢測,高昂的檢測費也要由消費者先行墊付,這些檢測“風險”也讓消費者難以接受。市委黨校鄧弋青教授說,產品質量檢測原本應該助消費者維權一臂之力,但現在卻好像成了維權路上的“攔路虎”,確實是有些遺憾。很多消費者在高昂的檢測費面前只能無奈地放棄維權。當然,質量檢測的確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專業性工作,價格高也有高的道理,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管怎么說,產品檢測屬于公共服務范疇,服務部門還是應該想辦法來降低服務成本,給百姓更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