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一邊發展,一邊混亂。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河南電動車初期的發展好像特別貼切。尤其是1998年到2003年,整個河南市場成為當時機能并不不亂的電動車最好的練兵場。與之相伴的,這個行業因缺乏引導而呈現無序競爭。
河南市場成為大小品牌搶灘地
1995年,以南京大陸鴿、上海千鶴、浙江綠源為開路先鋒的第一批電動自行車問世了。
當時的電動車與今天的電動車在機能方面差異極大,其不亂性也不可同日而語,往往一輛車騎不了3個月,電機就燒壞了,配用的可拆卸鉛酸電池無法繼承充電,且電池壽命短。
即便如斯,這樣一種并不成熟的代步工具依然在河南市場獲得了不少粉絲。
良多河南人反映,電動車騎起來感覺良好,省勁不說,負重效果也還行。也恰是這個時期的積累,為如今的電動車工業實現規模化出產打下了基礎。
事實上,放棄電動車的缺點,河南這片土地也確實很適合電動車:地形平坦,消費群體龐大。
尤其是1998年到2002年,越來越多的河南本土經銷商開始捕獲到電動車帶來的商機,并陸續將阿米尼等品牌引入河南市場。也是在這個時期,河南市場成為大小電動車品牌的搶灘地,并為河南在日后成為名副實在的電動車大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自發發展上演電動車品牌混戰
將時間定格在1998年,你會發現,在海內良多地區的市場上,電動車仍是新鮮事物時,各種品牌的電動車已經大舉進軍河南市場。
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河南的電動車品牌數目快速增加,到2000年時,河南市場的電動車品牌已有近200個。
與此同時,“河南制造”的森地、三槍、裕興等品牌的電動車出產線也建成投產,固然個別品牌尚處在非主流位置,但也紛紛介入到與外來品牌的角逐當中。
在那樣的市場環境中,鄭州市的黃河路與經七路交會處,自發形成了電動車的銷售市場。同時,在鄭州市的建設路上也自發形成了扎堆銷售的市場。
有趣的是,與汽車銷售市場有專業市場,并有專業市場團隊治理不同。這些自發形成的電動車市場,沒有專業的市場,更沒有同一的治理,都只是以門頭為界,各自為戰。
可以想見,這樣無序的市場,加上眾多的品牌,想不泛起混戰也難。
回憶起當時的混戰,河南省電動車商會副會長付敏說:“那個時候,生存得好的品牌車子賣得很好,生存得不好的也特別難熬。有時候,一個門面隔一段就能更換一個品牌,所以也被大家稱為‘開關店’”。
不僅市場布局無序、競爭無序,那時的電動車本身也布滿了變數與不不亂:電動車本身質量不不亂,續航里程短,電池技術不不亂;自有知識產權的電動車與“模仿秀”之間的博弈,有刷電機和無刷電機之間的博弈。相對于這些“硬傷”,電動車經銷商更迭不止也便不算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