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動力電池及材料:率先迎機會
從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來看,201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為12552輛和12791輛,同比增幅高達50.0%和56.7%,遠高于傳統汽車4.6%和4.3%的增幅。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的統計數據,2013年第一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991輛和3175輛,同比均取得了較大幅度的增長。雖說國內新能源汽車在增長幅度上表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由于本身基數小,其占整個國內汽車產銷量的比重仍微乎其微。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池、電機和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由于電池的性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安全性、性價比、充電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相關,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將率先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發展。作為規模化應用的動力電池,鋰離子電池在2012年的全球產量達到58.6億顆,同比增長26.3%,產業規模達到207億美元,同比增長35.3%,而中國鋰離子電池在2012年產量達到39.2億顆,同比增長32%,產業規模達到556.8億元,同比增長39.4%。
未來五年,傳統小型鋰離子電池將在平板電腦和超級本的帶動下呈現穩定增長的趨勢,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將是鋰離子電池產業新的增長點。預計到“十二五”末將增長到1251.5億元,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30%以上。
電池材料將得益于規模。鋰離子電池性能的提升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所用的電池材料,以正極、負極、隔膜和電解液為代表的電池材料將得益于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規模化發展。四大核心材料中,國內企業在正極和負極上基本上實現了產業化,而以隔膜和電解質為代表的高端電池材料則大部分依賴進口,嚴重制約著國內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
正極材料:作為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正極材料決定了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壽命、安全性等指標。目前市場化的鋰電正極材料主要有鈷酸鋰、三元材料、錳酸鋰和磷酸鐵鋰等產品類型,其他新型的鋰電正極材料比如富鋰錳基材料,富鎳固溶材料、磷酸錳鋰等也在陸續開發之中。整個正極材料產業主要包括前驅體和正極材料兩部分,并且由于高端的正極材料都需要性能各異的前驅體產品,占據正極材料的80%左右的成本,因此未來前驅體在正極材料產業鏈中的地位會進一步強化。
負極材料:與正極材料相比,負極材料占鋰電池成本比重較低,而且國內已經實現產業化,負極材料以石墨、固體碳粒為主,也有使用金屬化合物的,但絕大多數負極材料仍然以碳系材料為主,其中尤其以改質天然石墨以及人造石墨為主。賽迪經智研究表明雖然負極材料技術比列相對較低,但其利潤相對于正極材料而言較高,基本上保持了15%左右的毛利,未來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以鈦酸鋰、硅基材料等為代表的新型負極材料。
隔膜:隔膜主要是以聚乙烯、聚丙烯為主的聚烯烴隔膜,包括單層PE、單層PP、三層PP/PE/PP復合膜。由于隔膜的高技術難度和高工藝要求,國內大部分隔膜依賴進口,僅有的少數企業得益于其較高技術壁壘實現了高達50%以上的毛利,其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市場。賽迪經智研究認為下游動力電池創造的市場空間將誘使大量企業進入隔膜領域,該領域毛利率將進一步降低。
電解液:電解液對電池的比容量、工作溫度范圍、循環效率和安全性能等至關重要,其主要核心電解質為六氟磷酸鋰,技術含量高,占整個電解液成本的50%左右,毛利高達60%左右。中國所需的六氟磷酸鋰電解質基本都從日本采購,關鍵原材料缺失嚴重阻礙了中國整個電解液產業的發展。近期,國內企業已經充分認識到這點,紛紛加大對六氟磷酸鋰的研發和投資力度。未來幾年內,中國企業在六氟磷酸鋰技術上的突破將打破其高毛利的神話,六氟磷酸鋰的價格將呈現出較快下降的趨勢。
“城市礦產”:循環經濟產業新藍圖
循環經濟是緩解資源約束矛盾、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舉措。2013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出實施循環經濟十大示范工程、創建百個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和培育千家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園區),其中重點支持“城市礦產”基地建設示范工程的申報與建設。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保部、財政部等多部委還提出了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多項投融資政策措施,設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循環經濟重點工程和項目予以政策性資金支持。
“城市礦產”是指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產生和蘊藏于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通訊工具、汽車、家電、電子產品、金屬和塑料包裝物以及廢料中,可循環利用的鋼鐵、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資源。目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迅速發展時期,但國內礦產資源不足,難以支撐經濟增長,同時我國每年產生大量廢棄資源。因此,建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對于廢棄的資源加以有效利用,可替代部分原生資源,減輕環境污染。
據賽迪經智,2012年,中國循環經濟產業規模總體上增長較快,2012年整個產業規模約為57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比2009年的4570億增長了27%。
“城市礦產”示范基地是享有優惠政策、提升園區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家對“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給予一定程度補貼,在具體補貼上,國家補貼給園區,最終落實到園區的項目里。補助方式為預撥和清算相結合,預撥不超過項目補貼資金的15%。按照不同項目的規模和延伸度、投資力度,國家為每個示范基地提供10%的資金配比。整體來看,國家對“城市礦產”扶持力度相當大。例如廣西梧州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園區獲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批復,獲得中央財政專項資金3億元,大大提高了“城市礦產”示范基地的建設力度與競爭力。河南大周鎮再生金屬回收加工區成為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之后,得到3億元扶持資金,前期啟動資金2000萬元已撥付到位。
目前已分三批形成由東、中、西部22省區市28個示范基地共同組成的“城市礦產”布局網絡。未來園區應遵循循環經濟產業鏈招商,創新再生資源回收體系。
城市礦產產業鏈上游主要為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相關的各類設備制造,中游是城市礦產的具體項目運營,主要包括再生資源的拆解加工回收利用等,下游包括城市礦產、再生資源的回收體系建設。
上游:在行業設備發展方面,中國再生資源與城市礦產是通過設備研發制造與引進學習國外技術兩條路徑實現的。在稀貴金屬回收利用和大型成套設備方面國內還處于劣勢。隨著相關國家政策的出臺,再生資源產業類加工企業的門檻逐漸提高,促使企業采購較多的先進、綜合機器設備,提高該產業對再生資源的加工利用水平。
中游:城市礦產再生資源的拆解加工回收利用,主要包括廢鋼及有色金屬回收利用、報廢汽車拆解加工利用、廢電池回收利用、廢橡膠回收利用、廢塑料回收利用。其中報廢汽車拆解加工利用高值化空間最大,稱為城市礦產之“富礦”,循環經濟之“王”。其次是廢電池回收利用,在電池回收方面,電池包括紐扣電池、干電池、鈷電池、鉛鋅電池和鋰電池五類,鈷電池回收價值最高。此外,在鋼鐵、鋁、錫、鉻等金屬的提煉回收方面發展潛力較大。
下游: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是城市礦產行業生命線,能夠帶來持續的現金流與資源,伴隨回收價值的激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種類也不斷擴大,除傳統的廢鋼鐵、廢有色金屬以外,回收范圍逐步向廢塑料、廢紙、廢玻璃等非金屬再生資源和廢舊電子產品、報廢汽車船舶和機電設備等新型再生資源方向發展,尤其是未來電子、車船、機電設備廢棄物將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該回收渠道建設的建設已被多方關注。
環境監測:節能環保熱點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節能減排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節能環保行業發展的原始驅動力。
近年來,惡性環境事件頻發,環境監測成節能環保熱點。以PM2.5監測裝備為例,2011年霧霾天氣進入公眾視野之后,各地紛紛于2012年開展了PM2.5監測工作,同時也推動了政府對這一領域的關注。按照政府制定的規劃,“十二五”期間,國內要建設近1500多個PM2.5監測點位,前期投入就將超過20億元。
2012年,全國環境監測產業規模達132億元,同比增長21%,其中環境質量監測48億元,同比增長10%;污染源監測產業規模達62億元,同比增長28%;其他環境監測領域產業規模22億元,同比增長21%。隨著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應急監測等領域在覆蓋面和監測指標的不斷擴大和豐富,預計“十二五”期間,環境監測產業將保持22.6%的速度增長,到2015年產業規模將達到249億元。
就霧霾的構成來看,北京大氣中的PM2.5有22%源于機動車尾氣排放;17%源于煤炭燃燒,如電廠、鍋爐排放;16%源于揚塵。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三四線城市的能源消費和機動車保有量都會出現快速增長,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導致細顆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呈加劇態勢,環境監測向三四線城市覆蓋的趨勢將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同步推進。
目前,中國已經建成包括內陸監測、海洋監測和空間監測在內的監測體系,基本覆蓋了包括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海洋環境以及季節性事件和突發事件等各個方面。
對于單個環境監測儀器而言,其上游配件主要有傳感器、電磁閥、紫外燈、泵、電源、電機、工控機、液晶、光電倍增管、質量流量控制器模塊、濾光片、光學鏡片及機械加工件和機柜機箱等。對于整套環境監測系統而言,主要由環境監測儀器和相應的軟件系統構成,下游應用市場則集中在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兩個領域,從行業分布來看一是政府的環境監測站,一是造紙、石化、電力、鋼鐵等重點排污企業。
土壤污染:重金屬監測設備爆發在即。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1月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進一步明確了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的各項任務及目標時間點。綜合治理帶來重金屬污染監測新需求,目前,單種重金屬在線監測系統單價在24萬元左右,若監測重金屬種類增加,設備價格還將上漲,若按平均每套設備監測2個主要重金屬污染物、單價在50萬元左右估算,如果僅考慮1149家重金屬污染重點監管企業,污染源監測市場即在5.7億元左右;如果考慮所有重金屬排放企業1.1萬家,污染源監測市場即在55億元左右。
大氣污染:PM2.5和煙氣脫硝是市場增長熱點。環境質量監測領域:“十二五”期間,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和環保政策的不斷完善,煙氣脫硝、溫室氣體、垃圾焚燒煙氣及大氣重金屬將成為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的重點,將成為環境監測儀器市場新的利潤增長點。污染源監測領域:“十一五”期間,我國在脫硫領域規定了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并在監測和治理領域取得良好的成績,但脫硝領域關注不夠,目前,我國已將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為“十二五”規劃中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而預計檢測的重點在火電企業,按照每家平均2臺發電機組、每臺發電機組的脫硝裝置安裝4套煙氣在線監測系統,僅脫硝帶來的監測系統新增投入量在每年3000臺/套左右。此外,鋼鐵行業的燒結機脫硫市場也是市場的一個增長點,預計“十二五”期間總共能帶來1000-2000臺/套的增量市場。
水污染:地表水自動監測程度低,成長空間巨大。2011年,全國共監測10984個地表水斷面,其中國控斷面759個;運行地表水自動監測站950個,其中國控水質自動站149個。全國共監測4346個空氣點位,運行空氣自動監測站2100個。從自動監測的比例來看,已有48%的空氣監測站實施自動監測,而在全國超過一萬的地表水斷面監控中,只有不到一千的監測站實施自動監測,自動監測率僅為9%。無論是與國內空氣監測站的自動監測率比較還是與國外地表水自動監測情況的比較情況來看,均有明顯差距,隨著環境監測進程的加快,地表水自動監測系統的成長空間巨大。
城鎮化:推動四級監測市場放量。2011年,按照環境保護部《2011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要求,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組織全國環境監測系統繼續開展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并在上年基礎上擴大了監測范圍。根據《2011年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方案》,在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各選擇至少9個村莊,其中包括上年開展監測的6個村莊,針對農村空氣、飲用水源地、河流(水庫)和土壤環境等進行監測。全年共監測并評價了364個試點村莊的環境質量狀況。同時,十八大后城鎮化建設、魅力中國、生態文明等系列政策的推動,預計城鎮、農村等四級環境監測站的建設進程將加快,國產儀器將面臨更廣闊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