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當電動三輪車產業像一抹晨曦從山峰之巔漸起的時候,就注定了它的耀眼輝煌。從原來簡單的拼裝,到目前進行規?;a,電動三輪車企業數量不斷的增加、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企業發生了質的飛躍。
伴隨農村致富的浪潮,歷經風雨的電動三輪車產業作為解放勞動力的產物,已經越發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與此同時電動三輪車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桎梏:同質化競爭、經營模式的單一、價格上趨利但無利、渠道不成熟、促銷疲憊等。作為中國獨有的產品,電動三輪車在發展進程中,卻一直沒被正名,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越是接地氣的產品,越是有頑強的生命力。如何尋找特色的破局之道,是電動三輪車行業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為“抄襲”破局
電動三輪車行業有這樣的一個現象:一款新品推出之后,少則十多天,多則一兩個月內,就會在多個廠家推出的車款里看到同樣的車型。電動三輪車產業尚處于整合階段,設計人才的短缺,技術能力的相對落后以及開發新品的成本增加等多種因素,使得電動三輪車行業在產品的創新上顯得舉步維艱。
毋庸置疑,電動三輪車行業要想真正有所建樹,必須要“正向”地做才能創新,而不是一味地“逆向開發”。事實上,隨著競爭的激烈和自身實力的提升,像江蘇宗申、福田五星、金彭等企業都已建立了很完善的研發體系。
如果企業被小廠抄襲,可以學大禹治水,與其堵,不如疏。協商,授權生產或收編為一個承包性質的車間。如果企業被大公司抄襲,有專利可以走法律途徑,但更好的方法是耐心對產品進行精準的市場分布,并且能忍受前期的緩慢積累。這期間內大公司往往對未成熟的市場抄襲也不會有大的投入。借勢做宣傳:大企業都競相模仿,足以見的產品的優越性,最后當大公司重視了該產品,全力加入產品競爭的時候,用戶的習慣與口碑就是你的防御壁壘。
被抄襲企業除了對抄襲企業做出有效的處理也要對自我進行剖析。自己產品質量能不能打敗抄襲者,至少是與跟隨者各擅其長?如果沒有質量作保證,設計的外形再好,也不過是個“花瓶子”,經不起任何的折騰。跟隨者的存在會使品牌的曝光度提高,是質量的試金石,從這個角度想被模仿未必是一件壞事。假定產品通過創新,打開一個新的細分市場,這個市場是否足夠大,大到可以容納下多個競爭者同時生存呢?初試權不等于占有權,就像是特種車系列,各個企業目前都有涉及到,這不也是變相的“抄襲”嘛。
為“戰略迷茫”破局
很多企業說到自己的產品和品牌總是如數家珍,恨不得一股腦兒得把所有的東西都塞給消費者,卻發現消費者并不買賬,對于消費者來說,說不說是你的事情,愿不愿意聽是我的事情,導致很多品牌營銷步入了尷尬的境地。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真正會溝通的人往往是會照顧到你的感受和想法的人,而滔滔不絕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是不討人喜歡。
越來越多事例表明:在買店模式、促銷模式、招商模式、樣板市場模式逐漸失去威力的今天,產品的本身逐漸在長跑中顯露出了它的重要性。
通過走訪三輪車終端市場,發現大部分經銷商繼續延續著傳統的推廣模式,如大減價、促銷、優惠券、廣場路演……僵化的宣傳推廣手段已經無法引起日益挑剔的消費者的共鳴,無法適應消費者日益變化的心理需求。
對經銷商的營銷升級是擺脫目前三輪車“高發展低利潤”現象最好的破解,例如比德文電動三輪、淮海控股等企業的商學院的成立也算是開啟了營銷升級的先河。今天的電動三輪品牌,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大部分三輪品牌是由具備成長潛力的單品來推動的。但是,一些相對規模較小的企業要想對市場進行搶占,最大的考驗就是隊伍建設——有忠誠、能吃苦,大量終端精銳的電動三輪團隊。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工廠都需要把三輪產品的“真”(安全性能)定位為企業的核心驅動力,把電動三輪產品的“附加值”定位為核心爆破力,把“品牌文化”定位為核心穿透力,經過組合之后,中國電動三輪產業的“巨無霸”才會橫空出世。
品牌概念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挖掘:第一要符合消費者的邏輯利益點,第二要有可識別性,第三需要有競爭力。一旦企業品牌的價值被確定,與品牌價值相關的品牌意義,與品牌意義相對應的品牌個性即可較輕易地找出來。
企業應以產品戰略為先導、區位戰略為原則、資源戰略為根本的營銷戰略,這樣才能走出戰略盲區。再加之清晰的品牌戰略規劃與營銷發展戰略、對市場的發展有清晰的前矚性預見和有長時間的品牌培育打算,企業就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為“價格”破局
電動三輪企業近幾年來,一直面臨著市場發展的不平衡。倒貨、竄貨時有發生,主導產品價格體系混亂,產品價格透明度高利潤薄,終端銷售積極性低,新產品推廣不力,銷售費用居高不下,公司盈利能力弱等方面的問題一直困擾著電動三輪企業的發展。企業都希望向外圍市場擴張,但由于一些品牌影響力弱,缺乏品牌訴求點,人才儲備不足,市場核心競爭力沒有形成等諸多原因,造成了外圍市場的提升與開發舉步維艱的窘況。面對水深火熱、內憂外患,企業是屈服,還是崛起?
企業只有提升產品和品牌的價值才能擺脫價格上的困擾。電動三輪車行業塑造產品的價值不是簡單的說幾句:“我的東西好、我的東西很好、我的東西真的很好”這么簡單。對電動三輪車消費人群分析和本身賣點的了解,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把握才是關鍵??蛻粼谫徺I的時候看中的不光光是產品本身,還有產品的價值。
清晰的定位是價格破局的第一步。福田的資源壟斷,江蘇宗申的高街推廣,金彭、淮海在電動三輪方面的高端定位……這些都是基于他們對市場的高度關注和信心,通過找準自己的優勢、正確的定位,避開了價格贏得了價值。
優勢的放大是價格破局的第二步。有了準確的定位以后,再就要努力發現自己的優勢。優勢不是自然存在的,是客戶的需求與競爭者相比之下所體現的。要想真正取得優勢,就要找到自身長處,從產品、質量、服務、技術、品牌等等入手。
精耕細作是價格破局的第三步。要想在電動三輪車行業站穩腳跟,求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得把質量做好,并精益求精,當質量獲得認可便擁有了一定的客戶群,形成一種口碑效應。再通過鋼材等原材料漲價等時機提高產品價格,同時輔助促銷品作為緩沖過渡期。
為“促銷疲憊”破局
一說到促銷,企業都會一個頭兩個大,不搞不行搞了又勞神疲憊,效果也不見的有。由此可以見得促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應該是日常服務積累的成果的一次爆發,最理想的促銷是眾望所歸。
讓特色成為消費者傳播的素材。三輪車中最多談到的是“口碑”,消費群的建立就是通過顧客的“口”所創造出來的,口碑可以推廣產品和進行大規模的產品銷售。企業要給消費者可以幫自己主動傳播的內容和素材。讓顧客在市場中占有主動性,基于人文和情感的交流,激發顧客“自發創造推廣內容”的能量。
將人、車和品牌進行融會貫通。電動三輪車品牌不落實到與個人體驗、消費群文化精神對接的層面,都達不到人的心坎上。尋找到真正的人文感動點,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更能讓消費者感同身受。像比德文三輪的員工身故后十年內工資照拿和撫養其子女成人事件,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這些感動點,必然處于人、產品和文化的融匯點上。企業可以不像比德文那樣成為一個標志,但卻可以聚焦細分領域,制造或應用各式各樣的亞文化分支,消費者不會為品牌瘋狂,但卻會為人文買單。
組織活動,服務消費者,挖掘潛在顧客。經常舉辦一些實實在在活動,為消費者建設交流、活動的家園。例如建立一種體系,定期安排經銷商為消費者做維修服務和免費換小零件等。有一種說法叫“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只要讓消費者感受品牌能給他帶來方便,宣傳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借用服務業的一種等級宣傳模式,形成一種會員制度,拉開會員等級待遇。針對老顧客換購、再購車給予實在的優惠,讓小部分忠實的消費群享受品牌的額外享受,讓潛在消費者知道只要自己成為忠實的客戶,他也會得到那樣的待遇。例如前一段時間洛嘉品牌針對電動三輪車和摩托車消費者所進行的免費體檢活動。
為“銷售渠道”破局
時過境遷,當電動三輪車牌子越來越多,經銷商就成了企業最重視的資源,形成了挾“資源”以令天下的局面。
總體來說,電動三輪車行業的渠道并未形成主流渠道,各種零散的銷售網點雖已建立,但并不穩定。企業應通過大事件營銷推進和加強品牌升級,但不要盲目擴張,要有節奏的進行,根據電動三輪車的性能選擇市場,培育出1~2個優勢市場,讓優勢區域市場的數量逐步增加。渠道細分,選擇目標市場,然后根據當地電動三輪車市場定位,一步到位地打造4P進行不斷的復制。電動三輪車的某企業的前車之鑒:企業在借助品類的力量發展壯大后,對未來進行了錯誤的判斷:分兵進入新的領域,導致強勢領域逐漸喪失競爭力,而新領域又毫無建樹,精力和資源分散了,速度放慢了,費用變大了,效果變差了……企業步入進退兩難之境地。
電動三輪車行業有個黃金半徑的說法,電動三輪車產品的體積大、質量重等特點,所以以企業為軸心周圍500公里是電動三輪車的黃金運輸半徑。企業要想突破和擴大半徑范圍,就得在不同區域設立生產基地,以解決渠道網絡拓展的問題,但企業同時也要考慮建廠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才分流、管理同步性等問題。
企業應牢牢抓住電動三輪車產業發展的黃金期,將三輪車這一特色產業的規模做大、產品做精、牌子做響。了解當前市場行情,通觀各企業的動態,用獨創的企業未來生存管理思想來迎合市場,依靠行政之手助推產業發展,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電動三輪車產業集群,無疑是電動三輪車產業下一步努力發展的方向。
對于企業管理者來說,要讓品牌走進消費者的心里,大白話比那些玄而又玄的文字游戲和廣告畫面更能讓消費者有所觸動,千萬別賣弄智商。其次,在傳遞產品技術的時候,要知道消費者看重的永遠不是你的技術而是你產品的功效。
當今電動三輪市場博弈所出現的五大拐點:從同質到異質、從產品到模式、從規模到規則、從競爭到共贏、從利潤到價值,企業要運用好軟實力金字塔原理,預見趨勢,應變環境,整合資源,制導文化,創新價值,最終實現品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