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十幾年來,中國負極材料市場始終是貝特瑞和杉杉兩家獨大。隨著新進入者的增多,國內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市場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
2013年,具備撼動貝特瑞、杉杉龍頭地位可能的負極材料企業漸成氣候。
受新一輪補貼政策影響,鋰電池行業又將迎來一波投資熱潮。
可以預見,2014年負極材料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
企業格局變化
眾所周知,中國的負極材料市場一直處于典型的寡頭壟斷狀態。
因工藝技術逐步成熟,成本優勢凸顯,以貝特瑞和杉杉為龍頭的中國負極材料廠商,抓住日韓企業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擴大產能,帶動中國負極材料總體產量實現大幅增長。
據高工鋰電產業研究所(G B I I)調研數據,2013年,中國負極材料企業共實現產量3.98萬噸,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重達68.03%。
其中,僅貝特瑞和杉杉就共占43.59%。
從貝特瑞和杉杉的技術積累和雄厚實力,我們不難得出,短期內這兩家企業的壟斷地位無人能破。
深圳市斯諾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鮑海友表示,“貝特瑞作為(負極材料行業)老大,誰也撼動不了,至少是近期撼動不了。杉杉目前量小一點,但是確實還是有一部分量的,所以我想目前誰要想撼動他的地位也是有難度的?!彼怪Z是國內排名靠前的負極材料廠商之一,2013年銷售額過億,今年計劃產量突破3000噸。
盡管兩家企業共占據了全國過半的市場份額,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其他負極材料廠商也在快速崛起。
據GBII調查統計,2010~2013年間,中國負極材料生產企業數量增長了67%。其中,2012~2013年,江西紫宸、江西正拓、深圳斯諾產量均出現大幅增長,其中江西正拓在2012年的增幅更是達到84.6%,2013年江西正拓和深圳斯諾出貨量均突破千噸大關。
事實上,除了斯諾已經有著十年的經營歷史外,江西正拓和江西紫宸的成立時間都并不算長,甚至后者進入市場才一年時間。
最早是從貝特瑞導入天然石墨技術的江西正拓,2013年的銷售收入實現了35%以上的增長。該公司CTO楊建鋒表示,正拓的切入點主要是鋁殼這一塊,但是正拓做鋁殼跟貝特瑞有點不太一樣。貝特瑞基本上是以天然石墨類的負極材料來做鋁殼,而正拓主要是以復合類材料來做。他認為,“在技術的角度來講,正拓的產品綜合性能比較先進,在國內鋁殼行業應該是領先的?!?/P>
由原來的杉杉碩能團隊組建的江西紫宸,則被認為是杉杉潛在的競爭者。據GBII數據,2013年,江西紫宸產量突破2000噸大關,銷售額也達到1.6億元。預計隨著銷售部人員的擴張,2014年江西紫宸的銷售收入還會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
該公司市場營銷部副部長高生祥告訴記者,“紫宸現在因為是銷售的第一年,還沒有理順,但2015年肯定是我們占的市場份額會比較大?!睂τ谟浾邌柤捌淠芊癯缴忌?,高生祥則表示“不好說”,要靠團隊后期的整合,包括研發體系的建設,以及對市場未來走向的判斷。
價格持續下降
2013年,負極材料市場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價格的大幅下跌。
因為鋰電池整體下挫,高生祥告訴記者,2013年負極材料的價格已經快降30%了,而2014年價格下降仍不可避免。
事實上,近年來負極材料的價格一直處于持續下降狀態。
據GBII數據,2010年,負極材料均價為7.95萬元/噸,時至2013年每噸負極材料價格跌去0.45萬元,年均跌幅達6.5%。GBII預計,未來3年,負極材料均價將維持5%~10%的年均跌幅。到2015年,負極材料均價將從2013年的6.5萬元/噸,下跌至5.7萬元/噸。
GBII負責人羅煥塔告訴記者,“這種價格的持續下跌,一方面源于下游鋰電池價格下降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因為2009年以后,新增的負極材料企業為了獲取市場份額,往往以低價策略行事,使企業間的競爭愈演愈烈。”
記者了解到,2013年,宏觀貨幣政策緊縮,動力電池投資萎縮,傳統方形電池需求低于預期,50%以上中小型生產企業銷售額出現了下滑,并且毛利率下降至10%~20%之間。
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大部分企業通過延長賬期和降低產品價格來獲取下游客戶的青睞,并根據企業自身的不同情況來制定定價策略。有業內人士表示,有的公司以最初低價策略,迅速深入地進入市場,從而快速吸引來大量的購買者,贏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待市場份額擴大后,再調整市場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本土負極材料企業的不斷擴產,日本大型負極材料生產企業在華的大批量投產,也是進一步促使價格的下降的重要原因。
有資料顯示,以日立化成、三菱化學、JFE鋼鐵株式會社、東海碳素、吳羽化工、昭和電工為代表的日本企業,正紛紛把負極材料生產基地向中國轉移。
毋庸質疑,國際巨頭紛紛在華擴張產能,一方面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則看中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盡管如此,在鮑海友看來,“價格打得很厲害說明利潤還是高,只要利潤高,自然而然是有價格戰的。一旦只有5%的利潤了,你看還有價格戰嗎?”只有降到成本附近的時候,就沒有利潤空間了,而都沒有利潤的時候,新的盈利點又來了,他表示,“就像電腦利潤低了,但手機的利潤又來了,手機賺不到錢了,智能手機又賺錢了,總會有新的盈利點出現?!?/P>
現實是,價格戰已使大部分企業的毛利率被壓縮到25%以內,凈利潤則基本在5~10%。負極材料的利潤空間已經所剩無幾。
對于價格的慘淡,楊建鋒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雖然未來總體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但是市場會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即做常規產品、低端產品的企業,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而一些高端性能的產品可能會隨著4G智能手機、穿戴產品的大批量采用,在價格和利潤空間上相對好一些。所以,很多做常規產品的公司會陷入價格戰的局面,這取決于企業本身的技術積累和研發的實力。
差異化競爭
鋰電池負極材料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很大程度依賴于長期發展的技術累積。
以國內兩大龍頭企業為例,如果說貝特瑞在天然石墨的技術已無人能爭,杉杉在人造石墨領域的先進技術就是其立于行業龍頭的基石。當然,跟日本相比,國內的人造石墨技術還有很大一段差距。
事實上,盡管在日企和貝特瑞、杉杉的影響下,石墨類材料始終占據負極材料市場的主流,但近年來,無論是天然石墨還是人造石墨,市場需求增速和價格都遭遇滑鐵盧。
據GBII數據,天然石墨均價逐年下挫,年跌幅約5%~12%;人造石墨均價同天然石墨一樣,亦逐年下挫,年跌幅約5%~10%。
不可否認,石墨類負極材料在未來的市場占比一定會有下降,但業內人士都相信,石墨類負極材料在未來幾年之內仍將是主流。
在這種主流壓力之下,其他企業不得不尋求“差異化”路線突圍。
長沙星城微晶石墨有限公司總經理皮濤就告訴記者,星城對人造石墨的理解跟杉杉就不同。星城所開發的路徑,是如何把天然石墨跟人造石墨進行技術上的融合,把人造做到跟天然容量一樣高,又能把人造的產品特性拿進來。他認為,如果星城能走出這種差異化產品路線,負極材料一定會有一個質變,可能在價格,也可能在市場和客戶的認可度。
其實,在第三屆高工鋰電高峰論壇上,楊建鋒就曾指出,“材料差異化競爭是必然的趨勢,同質化競爭只會帶來惡性競爭和更低的行業利潤。”這里的“差異化”,就是皮濤所指的產品類型的差異化,即原來負極材料主要是石墨類的,天然和人造,現在就有可能是非石墨類的碳材料,也有可能是硅碳類的材料。
事實上,正是基于這種差異化路線,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其他富有競爭力的非石墨類負極材料。
以鈦酸鋰為例,目前國內生產出售鈦酸鋰的負極材料企業就有5家。但有電池廠商指出,鈦酸鋰平均電壓平臺較高,比容量較低,售價較高,限制了他在3C等方面的應用,因此真正走向產業化大規模應用還需時日。
此外,硬碳也被認為是適合應用于動力電池的一個理想產品。有負極材料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基本以人造石墨為主,少量采用天然石墨,在硬碳方面幾乎是空白,但在日本硬碳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傮w來講,硬碳是一個比較適合動力電池的方向。
GBII則認為,目前成為各大企業院校研究熱點的,是硅碳復合材料,杉杉、貝特瑞、江西紫宸和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等公司都在對此展開研究。更預計,硅碳復合材料未來5年有望成為負極材料的應用主流之一。
從上述業內人士觀點,我們不難得出,無論未來哪種負極材料會成為主流,“差異化”競爭已經成為負極材料企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