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 傳統產業是一個相對的歷史概念,產業創新是指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強,能掌握核心技術,具有強大市場競爭力的產業。產業創新的最終目的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為主要標志的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以高速發展的姿態屹立在世界之林,但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現象也已達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在現階段,既要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但更要是健康、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各個地方的競爭既是發展速度的競爭,更是發展質量的競爭
長興的鉛酸蓄電池行業響應國家號召,轉型升級的號角也早已經吹響,那么到底天能是如何率先垂范的那?
園區內,一個“大鉗子”格外醒目。“這個鉗子把一堆堆廢舊電池夾到鉛酸蓄電池生產流水線上,每天的工作量在40噸左右。”這是廢舊鉛酸蓄電池“以舊換新”的第一步。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鉛酸蓄電池生產流水線:廢棄鉛酸蓄電池,被運至這里獲得重生,一塊近10斤重的廢舊鉛酸蓄電池,被投入回收設備,經過多道工序,6斤多再生鉛、1斤多硫酸鈉、0.6斤聚丙烯塑料脫胎而出,隨后被送上全自動蓄電池裝配生產線,開始新一輪循環。
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從廢料中直接回收再生鉛,不需要像原生鉛那樣采礦、選礦,能耗僅為原生鉛消耗的25.1%。目前企業自產的電池大部分可以回收再生,能從中受益不少。”
天能循環經濟產業園分三期,一期能產200萬鉛酸蓄電池和年回收處理15萬噸廢鉛酸蓄電池,二期和三期除了產量大之外,還將生產中大密電池和卷繞電池等。“我們現在站在這里的就是一期工程,是一條已經比較成熟的生產流水線。”張天任說,這里基本都是全自動。這條流水線的最后一個工序,一共5條線,每條線只配了三四個工人。
“不過,現在收支基本是持平,有時候還虧本。”張天任感嘆,生產線現在只能勉強回收到10萬噸廢舊電池,這距離該生產線年15萬噸的處理能力相差甚遠,天能在全國有2萬多個網點進行電池的“以舊換新”,但基本上在公司內部回收。行業內全國性的回收網絡遲遲未建,鉛酸蓄電池回收市場的約80%份額集中在個體戶手中。
張天任拿著手中用廢舊電池造出來的一個鉛酸蓄電池,笑著說:“不過天能做這件事情絕對是值得的,一個是行業大勢所趨,我們愿意做先驅者,第二,也是企業應該盡到的責任。”他指著鉛酸蓄電池內部一些小件,“無證照的個體戶與小作坊,在回收過程中野蠻拆解、粗放冶鉛,對環境的污染是不可想象的,對土壤、空氣、水,都會有很大影響。”
天能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師介紹說,事實上,國內的鉛酸蓄電池生產企業一般都不介入回收工作,即便是廢舊電池,或者生產過程中的下腳料,比如鉛塵、鉛泥、鉛粉,這些下腳料都讓第三方公司回收,“這對行業發展是不利的。”
天能是長興鉛酸蓄電池轉型的典型,而長興是目前整個浙江鉛酸蓄電池企業轉型的縮影,從最早的175家企業減少到61家,再到2011年的31家。如今,這個昔日國內最大的鉛酸蓄電池生產基地,已成功轉型為中國的綠色動力能源中心。園區化管理,繼續探索廢舊鉛酸蓄電池的回收利用,是長興今后要走的路子。樹立正向典型才是行業的“王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