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 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屢創新高,而動力電池報廢也隨之漸成規模。
按照相關規劃,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車累計產銷量將達到500萬輛。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預測,到2020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的規模。這些不能繼續使用的動力電池,將何去何從?
雖然很多新能源汽車企業對消費者承諾的電池使用壽命和質保可以達到10年左右,但是如果考慮到使用環境等綜合情況,動力電池的平均壽命也就是5年多。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曹宏斌表示,電動汽車使用三到五年就可能報廢,車用動力電池退役后,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回收和處理,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廢舊拆解會產生廢氣、廢液和廢渣等污染,可能造成生態環境隱患,甚至危及群眾健康,不進行回收和處理又將浪費資源。加快動力回收利用迫在眉睫,這是影響新能源車產業發展的重大課題。
防患未然,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再利用已是當務之急。
“1個20克的可污染3個標準游泳池容積的水,若廢棄在土地上,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試想,如果是幾噸重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廢棄在自然環境中,大量重金屬及化學物質進入大自然,將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鋒曾公開表示。
在曹宏斌看來,金屬一旦污染土壤比廢水的污染危害更大,簡單的有機污染,一方土修復成本在600~1000元,做六價鉻修復一方土需要一兩千元,而且這只是固定了污染金屬、減少活性遷移,還沒有將污染金屬從土壤中完全脫除掉。
“動力電池回收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建議,應完善回收管理體系,基于生產者回收制度完善回收網絡,合理布局回收利用企業,并配套相關扶持政策。
其實,根據2015年4月財政部等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等文件,汽車生產企業及動力電池生產企業應承擔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主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