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世界網訊,剛剛結束的2017年上海車展,參展的1400多輛新車中新能源汽車就有159輛,占比超過11%。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50.7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40.9萬輛,同樣剛剛結束的北市小客車搖號顯示,今年新能源指標已經在本期分配完。即便有2017年2月中簽但一直未使用的個人新能源車指標,也要等到10月重回搖號池。
另一面。我國新能源汽車雖然累計推廣量已超百萬輛,但“有車無樁”、“有樁沒電”、“有電不通”等問題依然突出,成為電動汽車便利出行的“絆腳石”,也是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和用戶體驗的新方向。
作為未來車生活欄目,玩轉新能源系列的第3期,這一次我們邀請了一位具有多年駕齡的油車老司機,充當“新”司機體驗新能源車輛,與我們一起聊聊新能源汽車(主要是純電動汽車)用車的酸甜苦辣,背直言新能源汽車的利與弊。
汽車從業人員 自然先聊行業現狀
近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印發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培育形成若干家進入世界前十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達到300瓦時/公斤以上,力爭實現350瓦時/公斤,系統比能量力爭達到260瓦時/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時以下。
仔細研究這份規劃,2020年電池能量密度和成本都將達到更有競爭力的水平,汽車續航里程和電池成本將實現質的突破。
尼爾森最新發布的《2017年新能源市場洞察調研報告》顯示“三成有購車意向消費者會考慮純電動汽車;高達6成的意向用戶有主動通過網絡或其他渠道了解過新能源汽車。”
由此看來,新能源汽車特別是純電動汽車,道路是光明的,但現階段用戶體驗卻經常為我們潑冷水。
酸--安樁是本難念的經
盡管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同時,一般會免費獲贈充電樁,但安樁卻遭遇隱性收費“潛規則”。通常代辦電力供應系統等事宜需額外收取一定的服務費。不交錢,充電樁涉及申報等陌生、繁瑣的手續需自己跑;即便這樣,所在小區也經常以“用電安全”、“條件不足”等為由不讓安裝。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受車位、物業、配電網改造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20%的新能源車主因各種原因無法安裝私人充電樁。
實際上物業不配合安樁,確實也存在一定難言之隱,在小區建充電樁,物業既不盈利,還承擔一定風險。有的老舊小區配電設施老化,改造的錢誰來掏?即便有了改造的錢,樁的質量良莠不齊,誰來確保不存在消防隱患,這些都是物業公司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