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鴻:目前市場上的隔膜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主流客戶的用量需求


鋰電世界 近來,電池隔膜行業的發展也隨著電池產業出現新的變化也產生了些許的浮動,那么我國隔膜行業的發展究竟面臨著怎樣的新形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專訪了遼源鴻圖鋰電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漢鴻先生。
關于公司從韓國引進的生產線
筆者:公司何時從韓國進口了生產線?耗資多少?
張漢鴻:公司從2009年就開始籌劃相關事項了,直到2013年初這套生產線才正式投產,整個過程我們的投資已逾兩億元人民幣。
筆者:引進了多少位韓國技術人員?
張漢鴻:我們一共引進了6位專業的韓國工程師。
筆者:這套生產線與國內的生產線相比,有哪些優點?
張漢鴻:首先這套生產線是我們公司的韓國專家和韓國設備制造公司專家共同設計的,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所以生產出產品的一致性更好,比較穩定,也能具備同電池廠共同研發和量身定制的能力。
筆者:在這個過程中,韓國的技術人員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專業素養?
張漢鴻: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韓方的技術人員都非常的專業、嚴謹而且經驗豐富,合作的整個過程都很順暢和諧,雙方在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氛圍中把工作完成得很好。
公司2015年的發展與規劃
筆者:公司對2015年產品的市場預期是怎樣的?
張漢鴻:今年電池生產企業生產形勢都非常好,對隔膜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我們今年對產品的市場預期是很樂觀也很有信心的。今年一開年我們公司就迎來了開門紅。
筆者:據悉公司近期將發展第二條生產線,能和我們談談這方面的情況嗎?
張漢鴻:目前市場上的隔膜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主流客戶的用量需求,所以我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啟二期3800萬㎡動力電池隔膜項目建設,這一條產線我們預計投資兩億五千萬人民幣。
此項目將整合現有PE隔膜及三層復合隔膜的技術優勢,實現滿足動力需求的三層PE隔膜的產業化,這將是全球第一套的三層PE動力隔膜量產化工廠,完全開啟了鋰電隔膜的2.0時代,這在旭化成、東燃公司等主動放棄動力電池隔膜產品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獨樹一幟。
筆者:公司目前有多少新產品?
張漢鴻:我們開發并正在量產的產品有:超薄鋰電隔膜、高孔隙率隔膜、高倍率放電隔膜、特別是動力電池所需的陶瓷隔膜。
筆者:公司在科研方面總的投入是多少?
張漢鴻:公司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同三星、力神、萬向等幾家企業針對性地研發了多款新產品,這方面的投入約有四五千萬人民幣。
筆者:公司的經營理念是: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立足主業、博大求強,公司對人才有怎樣的評判標準?
張漢鴻:這個行業還是一個新興行業,所以我們對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視,主要是需要有激情、忠誠度高的專業性人才。
在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們引進了吉林大學電化學專業和東北師范大學的一些高素質專業人才。總的來說,這也是一個雙向吸引的過程:一方面我們需要專業人才,另一方面我們公司也是一個不錯的發展平臺。
筆者:公司非常注重技術與品質,去年八月已被力神公司評為“2014年質量月優秀供應商”,公司怎樣看待與力神公司的后續合作?
張漢鴻:我們雙方合作的過程很順暢,力神對品質的要求與我們公司發展的理念是一致的。此前力神一直都是完全進口國外廠商的產品,目前我們公司是其唯一一家國內供應商。相信我們雙方接下來的合作會越來越好,彼此之間合作的的默契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筆者:與同行相比,您認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哪些方面?如何長期保持這種優勢的地位?
張漢鴻:第一,我們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產品的獨特性上,與同類隔膜產品相比,我們所生產的產品結構是不一樣的;第二,我們有20年隔膜生產經驗,我們這里也是鋅錳電池發展的濫觴;第三,在產品口碑方面也是有優勢的,我們是日本松下公司一次電池隔膜十年優秀供應商。
在保持我們的優勢方面,我們始終著眼于客戶的需求,不斷研發新產品,來引領技術。
筆者:談談您對行業未來發展態勢的看法以及您對行業的期望與寄語。
張漢鴻:近年以來,新能源汽車成為國家大力支持和扶持的產業,也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整個行業還蘊含著很多的機遇。我們是這個產業鏈中的一環,對于企業的前景我們信心十足。
再一個就是國內的同行要避免陷入價格戰的漩渦,一旦陷入惡性競爭的泥潭,內耗過大是沒辦法把整個行業做起來的,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想與外國同行競爭首先國內的同行必須團結起來。
隔膜行業起步投資大,技術高,準入門檻較高,因而進入者有限,而且業內很多同行的生存也并不輕松,但是這也導致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國內產能整體不足。在電池行業飛速發展對濕法隔膜需求量劇增的情況下,隔膜產業的產能不足將使電池行業的發展不可避免的受到掣肘,所以短期內中國全部替代進口實現國產化是不太可能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目前對我們來說,整個行業的發展壯大是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先著眼于把國內市場做大做強,自身的實力有了保障,放眼世界也自是在情理之中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