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德令哈:光熱有望成為第三大可再生能源


鋰電世界 作為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會長、首航節能光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兼技術總監,以一個“光熱人”的視角,您怎么看待國內光熱行業的發展現狀?
姚志豪:目前國內的光熱發電全產業鏈已基本形成,實現了90%以上的國產化,但以上網電價為核心的產業政策尚未出臺,行業發展依然面臨政策限制,處于市場全面啟動前的等待中。其實,在“十一五”科技部立項國內首座1兆瓦塔式光熱發電示范系統以來的十年時間里,國內已建成了體系完備、門類齊全的光熱發電全產業鏈,部分產品的技術指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如我國的光熱反射鏡產業鏈已完全成熟,產能充足,技術指標不低于國外同類產品,且性價比優勢明顯,只等市場啟動即可投入供應。希望我國首批示范項目可以明確國產化要求和比例,特別是國內已建設的較大產能且性能指標不亞于國外的槽式反射鏡、集熱管、塔式聚光鏡等產品。
目前,國外一些公司已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電價落實后,光熱發電市場將會呈現怎樣的態勢?
姚志豪:這取決于電價水平。若定價合理,則光熱市場必將迅速全面啟動并呈現遍地開花之勢。國外大部分光熱企業都已在中國市場耕耘多年,以提供技術裝備和工程設計服務為主。因光熱電站總體設計及系統集成的難度非常大,單個項目投資額都超過10億元,除了各大發電集團投資的項目外,在相當長時間內國內將只有極少數企業具備完整的光熱電站EPC(設計采購施工)的實力和業績,其他企業的機會主要集中在配套裝備產品的生產制造上。
業界希望“十三五”期間光熱發電有怎樣的發展思路?
姚志豪:我們希望,能以第一批百萬千瓦規模的光熱示范項目為引導,以規劃實施多個大型光熱發電基地為布局,以嚴格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比例為指導,以明確光熱電站對傳統熱電機組的功能性替代為原則,以先進技術研發為先導,以合理的扶持政策為保障,以完善光熱發電全產業鏈為基礎,爭取在“十三五”末期將光熱發電打造成為繼風電和光伏之后的可再生能源領域第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
光熱發電領域“雙創”大有可為
剛剛您提到光伏,光熱是不同于光伏的全新的新能源應用技術。那么與光伏發電相比,它的優劣勢在哪里?
姚志豪:我不建議把光伏和光熱簡單地放在一起比較,好比適合長距離大批量運輸的高鐵與適合短距離分散型應用的小汽車哪個更好?總體來說,太陽能的利用分為光伏利用和光熱利用兩大類。光熱利用分為中低溫和高溫熱利用,中低溫就是太陽能熱水器及產工業用蒸汽,而高溫熱利用目前主要是光熱發電,未來還有光熱化工。光熱發電是一種單機必須滿足一定規模的熱力發電,因其帶有容量可調的儲熱環節,其本質上是對常規化石燃料熱力機組的熱源替換,未來可成為電網中的重要基礎電源和主力機組。光伏發電適合分布式應用,單個系統規模大小不一,運維簡單。由于帶蓄電池儲能的光伏系統目前離商業化應用還很遙遠,其在大電網中適合作為分布式補充性能源。
通常我們將整個光熱發電系統分成集熱系統、熱傳輸系統、蓄熱與熱交換系統、發電系統四部分。哪一個是光熱發電的核心?
姚志豪:每個子系統都是光熱發電的核心,只是大家對常規的發電系統了解比較多,認為其不存在重大技術難度而已。前三部分組成了占光熱電站投資比重最大、技術密集度最高、系統集成難度最大的太陽島,因此是光熱發電的核心。
在光熱發展的歷程中,創新未曾止步。您認為我國光熱發電的技術水平、裝備制造等方面還有哪些創新空間?
姚志豪:光熱發電在中國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各個相關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大有可為,遠遠沒有被充分開發。光熱電站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但其涉及的各專業基礎技術和裝備產品原型都存在于目前國民經濟的各個常規領域,只要國內市場啟動,并且達到一定規模應用,必然能迸發出可呼應“大眾創業與萬眾創新”的活力和空間。要看到,中國光熱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是全方位的,因光熱是一種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裝備密集型、施工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產業,可有效消納玻璃、鋼鐵、火電等多個產能過剩行業,且其國際目標市場的分布高度契合“一帶一路”區域,正好可以發揮我國在對外投資實力以及工業門類齊全、生產制造強大、人才儲備充足、勞務輸出成熟等方面的優勢,并迅速占領國際市場。
您剛剛說,光熱發電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為何要關注這個復雜性?
姚志豪:光熱發電本質上是一種類似傳統火電的熱力電站,其復雜性主要體現在系統的總體設計、分島裝調、專業多元及集成耦合方面。大家都認同傳統的燃煤、燃氣熱力電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這些熱力電站的絕大部分裝備及復雜技術在光熱電站中都存在,即常規島環節,而且還包括涉及高精度聚光跟蹤及高溫吸熱傳熱儲熱的多項高精尖技術,也就是設計、生產與集成難度最大、初始投資成本占比最高的太陽島環節。若不重視其復雜性,則從系統設計到裝備生產,到系統集成,到運行維護都將面臨極大風險和無法克服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