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能集團以動力文化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培育經營文化,打造實業天能
一是積極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十一五”期間,天能共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0多億元,其中3億多元用于進行環保設備技術改造和工藝革新,淘汰落后的工藝技術和產能,加快對傳統鉛蓄動力電池產品的研發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
二是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天能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鎳氫、鋰離子動力電池、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再生鉛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等為支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版圖。
三是全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總投資18億元,每年可規模化、無害化回收處理15萬噸廢鉛酸蓄電池的天能集團循環經濟產業園已經建成投產。
培育創新文化,打造進取天能
創新是“天能”26年來勇立潮頭、持續領先的最重要的源動力,也是“天能”企業文化的基因。
一是技術創新。近年來,天能共開發國家級重點新產品9項,創新國家專利近400項、省級新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100余項,同時承擔國家級火炬、星火計劃項目9項,形成了技術先進、產品結構合理、質量可靠的產品結構體系。
二是體制創新。天能集團從一家村辦企業,到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集團化公司,直到現在的境外上市公司,體制不斷創新變革,推動了企業一步步向國際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三是管理創新。天能通過實施“縱向一體化,橫向關聯化”的總部經濟管理戰略,推動了以生產計劃目標管理為軸心,以質量管理、成本管理、目標管理、績效管理以及其他基礎管理為管理圈的現代企業管控模式。
四是抓黨建,樹人才。天能集團通過“讓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讓有貢獻的人有等值的回報”人才理念,形成“選,育,用,激,留”人才的機制。
培育和諧文化,打造幸福天能
天能集團堅持把造福職工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出發點,把依靠職工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動力源,把成果讓職工共享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落腳點,以和諧的勞動關系保障實體經濟落到實處,全力打造幸福天能。
一是實施“安心工程”。天能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員工生活區,建起一處處高規格專家樓、職工公寓樓、職工浴室等花園式生活區。
二是實施“放心工程”。天能職工的社會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員工均可享受“五險一金”,創造了浙江省湖州市民營企業一次性參加社保、公積金人數和資金額兩項之最。
三是實施“貼心工程”。天能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完善了職工文體娛樂設施,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四是實施“暖心工程”。集團黨委對過生日的員工贈送精美禮品,對生病住院的員工進行探望,對特困職工組織慰問等。
五是實施“連心工程”。天能不僅建立了職工工資增長長效機制,還實施股權和期權等長期激勵機制。在2008年國際性金融危機等特別時期,集團堅持“不裁員,不減薪、不欠薪”的政策,讓員工充分享受企業發展的成果。
培育責任文化,打造奉獻天能
責任文化是天能企業文化的核心,是企業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
一是盡好企業責任。天能經過26年的發展,帶動了涉及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光伏產業、循環經濟等數十個產業、近千家企業的共同發展。
二是勇挑行業責任。天能以引領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振興民族能源工業為己任,在開發先進工藝技術、制定行業標準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是承擔社會責任。天能集團前身是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村辦企業,為發展“地瓜經濟”,集團董事長親自擔任新川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致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踐證明,天能集團在實踐中形成的“動力文化”理念,已成為每個天能人的核心價值觀,把企業精神、價值觀、經營理念等融入到公司管理的每個環節,提升文化管理,服務實業發展,強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天能集團以動力文化推動轉型升級
孫春雅
浙江作為一個制造業大省,民營經濟在轉型升級中也遇到不少內生性的障礙,企業由于缺少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現代服務業的提升,遇到發展上的瓶頸。而在天能集團的花園工廠里,說起“天能”,員工們都幸福地眉開眼笑;在湖州市,提起“天能集團”,人們大多會羨慕地豎起大拇指。
浙江省企業聯合會、浙江省企業家協會副會長葉國堅說:“天能動力文化體系就是把天能集團企業文化建設落到經營活動實處,與經營文化完全融合,是指導企業穩健發展的理論基礎。”
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說:“我們把員工當家人,員工就會把我們當親人。”用天能動力文化引領集團轉型升級,顛覆了傳統的管理思想,推動集團在做強做優、建設具有成為全球領先的綠色能源供應商征程上不斷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經過26年發展,特別是近10年的快速發展,天能集團從一個11人的村辦小廠,發展成為以電動車環保動力電池制造為主,集新能源鎳氫、鋰離子電池,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以及再生鉛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等新能源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集團上市公司,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綠色能源動力電池制造商。
天能動力文化的發展脈絡
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天能集團充分發揮先進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以先進文化建設促進民營企業素質提高,以文化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成為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的先進典范。
起步篇:艱苦創業,奮發圖強
(1986年~1997年)
天能集團的前身長興縣第一蓄電池廠,于1986年在長興縣煤山公社樓下生產大隊的一片荒灘上產生。1988年時年24歲的張天任接手了資不抵債的長興縣第一蓄電池廠,開始了一個民營企業的嬗變發展之旅。
創業階段的老板文化。天能集團創業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人們有了最初的致富沖動,很多人想當“萬元戶”,創業有激情,職工工作有拼勁。如果說有企業的文化,也是“老板帶頭,員工加油”這種樸素的文化。“老板文化”也是天能動力文化的萌芽。
成長篇:創業創新,一路領先
(1998年—2004年)
1998年,董事長張天任發現電動車蓄電池產業的廣闊前景,大膽地創業轉型,在行業內率先發展電動車動力電池。天能集團駛入發展快車道,電動車動力電池銷量連年位居國內行業第一,奠定了天能集團在中國綠色動力能源行業中的龍頭地位。
成長階段的執行文化。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天能決策層進行改革,任人唯賢不唯親,也不避親,只要能夠完成公司下達的任務、指標的職工,就給他們發展平臺。這次改革使天能的執行力更加暢通,為天能的進一步成長奠定了基礎。天能的這個成長過程為“執行文化”階段。
壯大篇:規模擴張,集團經營
(2005年~2006年)
2005年始,天能先后投資10余億元,分別在安徽蕪湖和江蘇沭陽建成了兩大新型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到2006年12月,天能以浙江長興基地為核心,以安徽、江蘇基地為輔翼的強勢產業布局正式形成,推動了由“區域公司”向“電池航母”的飛躍。
壯大階段的責任文化。集團化經營加快了天能的擴張步伐,公司走上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快車道”,改革與創新意識深入人心。此時,天能集團提出“綠色能源、驅動世界”的使命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企業精神。天能的品牌形象獲得進一步提升,為顧客創造價值,為員工謀求發展,為社會承擔責任的文化因子壯大起來。
騰飛篇:香港上市,走向國際
(2007年)
2007年6月11日,天能動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以“中國動力電池第一股”躋身于國際資本市場,引起強烈反響,境外投資商紛至沓來。
騰飛階段的制度文化。天能動力躋身國際資本市場后,按上市公司要求,著手完善公司的規章制度,制度文化為天能的騰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跨越篇: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2008年~現在)
天能集團先后研發生產了鎳氫和鋰離子電池、電動汽車電池、備用電源、風能太陽能儲能電池、新材料等六大系列上千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助推了天能產業不斷的升級轉型。
跨越階段的動力文化。2008年以后,天能步入快速發展階段,開始思考如何調動員工積極性、如何將外在制度轉化為員工的自覺行為和內在動力。尊重員工、成就員工、關愛員工的天能動力文化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可持續發展。